截至目前,囊括空气环境监测、水质监测、污染源监测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加上“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为环境监测行业的转型升级与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主基调。
2017年,我国出台了不低于100项的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在资金投入方面同样可圈可点,继续继“十二五”期间投资20亿元,“十三五”时期,国家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方面的投入将高达55亿元。
据了解,未来一段时期内,环境监测市场空间的来源主要侧重于四大方面:
第一,环境监测网络的额拓展,从省级到地级,再到县级,全面覆盖;第二,监测指标的不断增加,譬如VOCs及重金属监测等空间巨大;第三,监测空间的扩大,从地面向空中和地下延伸;第四,监测领域的拓展,从空气、水向土壤倾斜。
环境监测的市场蛋糕越做越大,社会资本与企业纷纷涌入,聚光科技、先河环保及盈峰环境等纷纷跑马圈地,争相布局,在促进环境监测市场更加繁荣的同时,也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刺激行业洗牌重组。
至于更长远的发展,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站长柏仇勇曾透露,为实现2035年建成与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国家会继续加大环境监测的投入。
环境监测产业一派繁荣的背后,也有着不容忽视的短板。从一些行业内部人士获悉,目前环境监测仪器的核心技术仍旧被发达国家掌握,高端仪表仪器设备短缺,争相涌入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良莠不齐,监测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为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小的威胁。
在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和第一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工作中,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被高频曝光,部分地方甚至因为干预环境监测数据问题而被生态环境部直接约谈问责,凸显了国家对环境监测的重视,势必大大震慑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对于规范行业起到重大作用。
作为环境管理“顶梁柱”的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的大背景下将不断被强化。同样需要认识到,在环境监测产业繁荣背后,是国家推动环境监测体系的强力驱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环境监测向科学化、精细化、现代化转型升级后,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将再次更加开辟宏大的市场。